本文来源:文博圈官方微信
转载请获得授权
1月3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顺利完成第二次彩排,彩排中曝光了主舞台的设计实景图,这一次,国宝文物不仅将又双叒叕一次登上春晚,而且还会占据舞台C位——整个演播厅顶部艺术装置。
在舞台的顶部装置,由四瓣花结构演化重构而成,而它的创意正是取材自距今6000年至4800年前的庙底沟彩陶标志性的“花瓣纹”。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提出:花卉图案彩陶,可能就是华族(即华夏民族)得名的由来。这个艺术装置既是根植于中华文明的美学创造,又是绽放着现代设计理念的创新呈现。整体装置从花心呈几何造型延展,遵循现代艺术设计质感,呈现简约大气的“满庭芳”气象。据了解,今年春晚选择以“花”作为贯穿整台晚会的舞美主题符号,不仅仅是视觉的外化设计,还包括了节目内在的创意逻辑。舞美主题符号“花”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中国年里的欣欣向荣、吉祥喜庆,更是中华大地无处不在的生机活力和坚毅顽强。庙底沟文化是中国重要的史前文化,它从豫西、晋南和关中东部核心地区,向周围强力辐射,使差不多整个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仰韶文化面貌达到了空前一致的局面。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等专家推测:仰韶文化是早期华夏民族的主根系,他大胆假设,庙底沟彩陶的“花纹”装饰和华山或许正是“华人”一词的最早根源。在甲骨文中,“华”即“花”;在《说文解字》中,“华”由花蕊和花蒂造型组成,本意为花朵。
花瓣纹在庙底沟文化彩陶中比较特别,属于典型纹饰,王仁湘先生在《中国史前艺术的浪潮——庙底沟文化彩陶艺术研究》一书中对庙底沟文化彩陶中的花瓣纹进行了比较详实的研究和分类,就其样式来说,他将花瓣纹分为双瓣式、三瓣式、四瓣式以及多瓣式。苏秉琦先生在《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就提出“花卉图案彩陶可能就是华族得名的由来”,由此可见这种纹饰在庙底沟彩陶纹饰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并且含有极高的史学研究价值。
(图片来自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出版社)
▲河南三门峡庙底沟仰韶文化博物馆藏彩陶。(图片来自新华社)
▲河南三门峡庙底沟仰韶文化博物馆藏彩陶。(图片来自新华社)苏秉琦先生说:庙底沟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文化“满天星斗”中最璀璨的那一颗,它后来发展成为“中国文化总根系的直根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影响了当时中华历史的全过程。”此外,本次春晚,充分融入了各种文化元素。12月22日,央视春晚吉祥物形象“兔圆圆”官宣,“兔圆圆”标志性的四颗门齿,就取自于“安徽模鼠兔”化石生态复原形象的典型特征。2021年2月11日晚,农历春节除夕夜,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的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作为2020年回归祖国的第100件流失文物,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与全国人民共迎新春、欢庆团圆。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 国家文物局供图 罗征/摄天龙山石窟流失佛首回归祖国,经历了曲折又振奋的过程。2020年9月14日,国家文物局监测发现,日本东瀛国际拍卖株式会社(以下称拍卖行)拟于东京拍卖一尊“唐 天龙山石雕佛头”,疑似山西省太原市天龙山石窟在历史上流失的文物。经组织鉴定研究,判断应属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佛龛主尊佛像的被盗佛首(隋代),于1924年前后被盗凿并非法盗运出境。国家文物局启动追索机制,确定“叫停拍卖、争取回归”的工作目标,10月15日致函拍卖行,要求终止与该佛首相关的拍卖和宣传展示活动,予以撤拍。10月16日,拍卖行积极配合,作出撤拍决定,终止有关宣传。国家文物局与拍卖行董事长张荣(旅日华侨,浙江杭州人)取得联系,鼓励促成文物回归。10月31日,张荣与日籍文物持有人谈判完成洽购,经国家文物局充分沟通,决定将佛首捐献中国政府。11月17日,我驻日使馆举行文物移交仪式,张荣将持有的天龙山石窟佛首无偿捐赠给中国国家文物局,移交使馆保管。国家文物局组织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北京鲁迅博物馆等相关单位,在我驻日使馆、北京海关全力支持下,取得日本文化厅文物出境许可,于12月12日12时,将佛首安全运抵北京,当日点交入库,佛首重回祖国怀抱。11月17日,我驻日使馆举行文物移交仪式,张荣先生(左)将持有的天龙山石窟佛首无偿捐赠给中国国家文物局,移交使馆保管。图为驻日使馆公使杨宇(中)见证,公使衔参赞石永菁(右)与张荣签署捐赠文件。 国家文物局供图2018年春晚,作为《国家宝藏》001号讲解员张国立到晚会现场和故宫博物院时任院长单霁翔介绍许荣茂先生向故宫博物院捐赠的《丝路山水地图》。《丝路山水地图》又名《蒙古山水地图》, 绘于绢本之上,幅宽0.59米、全长30.12米,是一幅绘制于明代中后期的,应为内府使用的青绿山水手卷。这幅山水地图,受明代中期吴门画派影响,以表现青绿山水、高大山川为主。林梅村等专家推断,这幅地图的绘制者,应当是明代中期的吴门画师谢时臣。
▲《丝路山水地图》卷首绘制的嘉峪关
《丝路山水地图》描绘了东起嘉峪关西至天方城(今沙特麦加)的辽阔地域范围。这幅地图负载了大量原始的地理信息,它的出现以实物证明了在西方地图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对世界地理特别是对于丝绸之路沿线已有清晰的认识。
全卷共画出了211个地理坐标,许多丝路上的重要城市,如中国的敦煌、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阿富汗的赫拉特、伊朗的伊斯法罕、叙利亚的大马士革等都有清晰的标注。
大概民国初年,藤井在北京琉璃厂“尚友堂”书肆买到这幅古地图。至此这件明代古图便一直流散海外,一直秘藏在日本京都著名私家博物馆——藤井有邻馆,该馆一直当做清代山水画收藏。
2002年,北京一家国际拍卖公司出巨资购回,后由私人收藏家收购。在外漂泊了70余年的明代国宝终于回到了祖国。
香港世茂集团董事局主席许荣茂先生将其出资2000万元美金收购的《丝路山水地图》无偿捐赠故宫博物院。至此,这件明代的国宝终于结束了自己四处漂泊的生涯,定居故宫博物院。
单霁翔讲道,国宝回家,全民共享,从正月初一起,无论您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能够通过故宫网站中“故宫名画记”栏目,看到高清的《丝路山水地图》。
具体搜索:打开故宫网页——探索——名画记——找到《丝路山水地图》
▲故宫博物院官网截图